新闻资讯
点滴记录前行脚步
几十年来,农药为人类食物的供应和对人类的安全(防御疾病传播和控制疾病传播范围等)和健康(杀灭病菌和控制病原产生等方面)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农药是确保农业稳产、丰产不可或缺的生产资料,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战略物资。与此同时,一些农药由于毒性、抗性和对环境的不良影响等问题而遭受谴责,并不断被淘汰,一批新的农药又不断问世,这也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对于农药,应历史性地分析其“功”与“过”、“利”与“弊”,应正确认识和对待农药。
1 农药是人类生产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物资
1.1 随着全球人口不断增加,农药是确保粮食供应的必要手段之一
在 2005 年全球人口为65 亿,到2010 年达到70 亿。而粮食种植面积从20 世纪70 年代的7.5 亿公顷,降至现今的6.8 亿公顷左右,并且这种趋势还将继续。尽管粮食耕种面积不断减少,但通过各种努力,其中包括农药的应用,使全球粮食的产量不断增长。1961 年全世界粮食产量为8.77 亿吨,到2005年达22.19 亿吨。虽然粮食产量不断增加,但由于人口的不断增加,故仍难以满足人类对粮食的需要。据测,到2025 年全球人口可达80 亿,到2050 年最低值亦要达到91 亿;而粮食消费到2020 年约达25亿吨,2040 年将接近30 亿吨。
早在 19 世纪,爱尔兰因马铃薯疫病大爆发,并由于缺乏有效的杀菌剂以致马铃薯绝收,使几十万人饿死,150 万人舍家弃国,迁往美洲。有人做过试验,如果不使用农药,因病、虫害引起的减产率平均为53.42%,因杂草引起的减产率平均为21.33% (表1、表2)。
由表1~2 可见,如果不使用农药因病、虫、草害引起的作物减产率为74.75%。鉴此,有人估计,如果不使用农药,全球将有半数人因饥饿而死亡。
1.2 种植结构的改变,同样需要农药
食品结构的改变,需要大量的饲料,而饲料作物在种植中同样会受到病虫草害的侵袭,也必须使用农药予以防治。以美国为例,全美玉米年消费量约2.5 亿吨,其中60%左右耕田用于饲料作物种植。
1.3 农药在人类生活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如今在发达国家中有 80%为非农家庭。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并由于社会的老龄化以及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等,人们越发需要进行个人心理调节,其中植物和宠物等也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这些动植物也会受到病虫草害的侵袭,同样需要使用农药进行维护。
在全球农药市场中,有14%左右为非农业用途,而且年年有增。这些用途包括:家庭与花园、白蚁防治、草坪、工业、公共卫生、木材防腐、苗圃材料保护、灭鼠、粮食获后保护、储存物质、道路、铁路、机场、球场、养殖业、工艺品、文物、通讯、仪器仪表和医药医疗等,几乎涉及人类生产和生活所有领域,这些均离不开农药。
1.4 农药亦为当今社会的重要战略物资
在人类生活中经常会遭遇各种灾害,如水灾、地震及战争等引起的瘟疫、虫害和鼠害等,这少不了使用农药进行防治。故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农药也是一类重要的救灾战备物资。总之,农药在人类生产和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 正确对待农药,确保农药健康发展
现今,由于一些传统农药的毒性、抗性及环境影响等问题,再加之农药不合理使用对社会造成的负面影响以及某些夸大其词、缺乏科学的宣传,使不少人只知农药之“害”,不知农药之“益”。把农药视为“洪水猛兽”,说“药”色变,由此也出现了不能正确对待农药的观点。
2.1 “农药都是很毒的”
我们不否定,某些传统农药的确有很高的毒性或残留性,如甲基对硫磷、甲胺磷和有机氯杀虫剂等。但是,随着新农药的不断开发,也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一些有不良作用的农药逐步被禁用、淘汰。
然而,近年来新开发、上市的农药毒性均比较低。表3 即为近年来上市的杀虫剂品种的急性经口毒性,其中绝大多数品种均属低毒或微毒。目前,这些杀虫剂正逐步取代一些传统的杀虫剂,成为杀虫剂市场的主体。而人们常用的食盐,其LD50 为3 000~4 000 mg/kg,人们每天必用的牙膏则为250 mg/kg。就急性经口毒性而言,它们的毒性远高于当前使用的一些新颖农药。
2.2 农药会致癌
曾经有一些农药被发现有致癌、致畸、致突变的现象,如除草剂2,4,5-涕、杀虫剂中的杀虫脒等,这些农药立即被禁用。目前市售的农药则都是在经过大量试验,被确认无“三致”作用后才进入市场。
表4 即为联合国卫生组织(WHO)在全球范围内针对各种物质和行为向不同对象随机抽样调查的结果。由表 4 可见,对于市售农药,有24%被调查家庭主妇认为会致癌,而所有癌病专家则认为农药不会致癌。这是由于一旦发现某农药会有“三致”危险,则立即被禁止使用,马上从市场中清理。故而,认为农药会“致癌”完全是错误的。
2.3 农药会引起中毒
由于缺乏对农药正确认识,一旦出现意外事故,不少人往往会认为农药是主要祸害,实际上这是一种误解。表5 和表6 为美国统计引起意外事故的情况。
由表 5 和表6 可见,在日常生活中,农药并非是引起意外事故的主因。
2.4 农药会影响环境
绝大多数农药为化学或生物合成物质。现今一个农药问世前,要经过大量的试验,除了毒性试验外,还包括对环境影响的试验,如对土壤生物和水生生物等环境影响的试验。即使对过去的农药,在欧盟等地区也必须重新进行审查试验。例如对于二嗪磷、毒死蜱,因神经毒性问题分别在美国被禁止或限制使用,最近,又把至今唯一的有机氯杀虫剂硫丹列入禁限名单。另外,对一些有某些环境影响的农药(如蜂毒和鱼毒性等),进行了限定使用。总之,对于对环境有不良影响的农药都会进行禁限。
当然,对于农药本身及其生产及应用,要求达到“清洁的工艺,绿色的产品,健康的环境”,尽力做到最高程度保护环境。
不能否认,一些传统农药会影响环境,故而在进行禁、限同时,人们正在积极开发高效、安全、与环境相容性好的新农药。在杀虫剂中,开发了专门针对昆虫体内特有物质的杀虫剂,如抗几丁质合成酶的苯甲酰脲类和抑制害虫鱼尼汀受体的作用剂等杀虫剂。在杀菌剂中,开发了一批以提高作物自身免疫力的抗病激活剂等。对除草剂,在不断开发具有新作用机制或位点的新药剂以及包括效果更佳、副作用更少的手性拆分农药等。这些新药剂的开发均是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为目的。
3 对我国因农药所“引起”几桩事件的愚见
在近两年,连续出现了几桩因农药“引起”的事件。这里面有因农药所致,也有因误解、违规使用及管理的问题所引起。其中,“香蕉的乙烯利事件”、“黄瓜花朵不落事件”、“西瓜膨大剂事件”、“毒豇豆事件”及“毒韭菜事件”更引人关注。
上述的这些“事件”,有的是因为农药本身的毒性问题再加上不按规定使用所引起的。例如海南“毒豇豆事件”,就是由于违法违规,使用了水胺硫磷所致;同样,青岛“毒韭菜事件”亦为如此。前者违法使用了剧毒农药,并且不按照规定的使用间隔期,进行采摘上市;后者使用的亦为剧毒的克百威,且又不按照规定的使用量及使用次数进行用药,并违反了规定的安全间隔期采摘上市。这些均属于违法违规使用。
又例:海南“香蕉的乙烯利事件”。在2011 年初,因为对海南香蕉使用了植物生长调节剂乙烯利,被说成“使用了有毒农药”而使海南香蕉“有毒”,结果导致香蕉种植者遭受严重损失,其中有一个村损失达2 亿元人民币。众所周知,果实在趋向成熟时会自行释放乙烯催熟,为了环境及市场需要,人们使用乙烯催熟已有百年历史。对于香蕉而言,在成熟变黄后再进行采摘运到全国各地甚至国外,则都已腐烂。为此,必须在尚未成熟、香蕉还青绿时摘下、运输。以前,常常用燃香等催熟,有时商贩会使用对人体有害的硫磺熏蒸。自从发明了乙烯利后即通过人工施与乙烯利(其可释出乙烯)催熟。乙烯利的使用为科技进步的体现。有人将乙烯利这种十分安全的农药说成“有毒”则完全是缺乏农药基本常识的缘由。
再有,关于江苏“西瓜膨大剂事件”。目前全球均在瓜果上使用膨大增甜剂。此膨大剂为氯吡脲(forchlorfen uron),该剂在20 世纪70 年代初即已申请专利,主要用于座果,使用时必须注意浓度,尤其在用于瓜类上更应注意使用时间及浓度。上述的西瓜膨裂事件就是由于不按规定时间及浓度过高施用膨大剂所致。
至于“黄瓜花朵不落事件”,则主要由于以前黄瓜从采摘到上市需半天左右时间,而如今往往只需1~2 h,在如此短的时间中,花朵自然不会凋谢。至今有所谓“专家”称是由于使用了避孕药的缘故,此正是无知的表现。
上述这些“事件”,有对农药认识不足的问题,也有不按规定使用的问题,更有违法乱纪以及过度渲染的问题,但最关键的是监管失控的问题。
为了确保安全和健康,最近我国政府对22 个高毒农药进行了禁、限,其中包括上述的水胺硫磷和克百威。
笔者认为,当今我国农药市场,在生产、流通、应用的各个环节,管理是最根本的。对于农药的管理,除了一些对人类环境确有严重影响的农药,如高毒、高残留及对环境生物有较大不良作用的药剂必须予以禁、限,对于大多农药则必须从各方面加强管理,尽力做到规范使用。只要管理得好,很多事故和意外都是可避免的。同时,还必须开发新颖的农药以逐步取代那些不适应社会发展的传统农药,以确保农业丰收和对环境安全,但必须认识到这种取代有一定的过程。
4 结语
毫无疑义,在人类生产和生活中离不开农药,现代的社会发展需要有现代农药。为了适应当今和谐环境的需要,我们必须采取堵、疏并举的措施,在禁限一批对社会环境有不良影响农药的同时,也要加强政策和经济支撑,开发符合社会发展的农药。再则,对于现有的一些在农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农药应予以充分理解和认识,并加强管理。总之,农药是不可或缺的,我们就应正确对待。对于有不良作用的农药必须严格管理,必要时进行禁限,并尽快取代;对于对国民经济发展起着重大作用的农药品种,则必须正确对待,加强引导。我国农药界老前辈陈万义教授曾多次呼吁:“必须善待农药”。只有这样,绿色农药可不断得以发展、扩大,绿色农业和食品才能得以保证。这才是科学的态度。
(张一宾 来源:世界农化网)